古董首饰金属刻印,古董首饰金属刻印图片 2024-10-19 10:16:52 0 0 铜锣怎样看年份? 铜锣的年份可以通过观察锣体雕刻的文字或图案来推断。有些铜锣上会刻有制造年份或生产厂家等信息,但是并非所有的铜锣都会有这些信息。如果铜锣上没有标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断其年份: 1.锣铃的形状。不同年代制造的锣铃形状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有的可能较为圆润,而有的可能较为方正。 2.刻印和图案。不同年代的铜锣制造工艺和技术也有所不同,锣体上的雕刻图案、文字、图案颜色、纹路等都可能略有不同。 3.铜锣的大小。不同年代的铜锣大小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早期的锣可能会更加粗大。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确定铜锣的确切年份。如果您需要更准确地了解铜锣的年代和价值,建议您到专业的古董市场或拍卖行咨询专业人士。 什么是圆明三园? 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圆明园是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 不仅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而且还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 这三座园林,都在圆明园管理大臣的管理之下,称为圆明三园。 长春园初称“东园”,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95米,原有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占地约21000平方米,相当于圆明三园总面积的1/5。 淳化轩是长春园正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1745年,是乾隆为归政后颐养天年而建的。淳化轩位于长春园中心地带的含经堂,建成时正逢《重刻淳化阁贴》竣工,于是就将刻板嵌于左右廊的廊壁上,淳化轩由此得名。 《淳化阁帖》原是北宋淳化三年,也就是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帖分10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 《重刻淳化阁贴》刻成后又拓400部,分赐皇室宗亲、大臣以及直隶、山东、浙江各行宫和名胜地。淳化轩因此成为北京地区的著名碑林。 鼎盛时期的含经堂,四周山水花木环抱,是长春园内最大的园林建筑风景群,占地4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三路轴线纵向并列,共有大小殿座近30座。 含经堂西为思永斋,建工字殿17楹。思永斋前建小有天园,思永斋北为海岳开襟,是湖面上建造的双层圆形石台,上有殿宇三层。海岳开襟之东隔水为仙人承露台,台南为茜园,以石取胜,建有茜园八景。 乾隆帝自杭州运来的南宋德寿宫遗石“青莲朵”就陈列于此。含经堂的东面为玉玲珑馆、鹤安斋、映清斋、茹园和鉴园等,园东北角为狮子林。 狮子林有一水关即进水口,一水门即出水口,上面各有一座石拱桥,名叫虹桥。桥身两边各有几首石刻诗词,落款有乾隆题刻印。 水关南岸置石刻乾隆御笔“狮子林”3字匾。在石匾的背面及水关拱石的内外侧,共有乾隆至嘉庆时期御制的“狮子林”诗刻石10幅。 清代学者俞樾赞誉狮子林为: 五复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为“春和园”。后来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 绮春园的宫门,在园子的东南部,被称为“新宫门”。宫门为三开间,前面建有影壁和东西朝房各五间,门内有月牙形的御河流过。 通过御桥之后是二宫门,中央是绮春园的正殿迎晖殿,殿北有两条长廊与中和堂相连。 中和堂北面是一座小型山丘,山北则是皇家的寝宫区,寝宫区是园内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建筑群,它的主要建筑是集禧堂和后来改名为敷春堂的永春堂。 绮春园的中心地带有几处别致的小园,分别是展诗应律、春泽园、生冬室、卧云轩、四宜书屋等建筑群,这几处小园,由蜿蜒水道的分隔开来,相互掩映,相互藏露,如诗画般隽永,极富韵味。 绮春园的西南及东北部以水面风景见长,各有较大的湖面和岛屿,构成独特的景色,绿满轩、畅和堂和澄心堂都建在西南岛屿上,凤麟洲、仙人承露台等则建筑在东北部的岛屿之上。 据说,从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位看仙人承露台,都可以欣赏到一个仙人衣衫飘拂的潇洒剪影。 绮春园的西部为清夏堂,占地10亩左右,整个建筑形状呈“工”形,是一处盛夏闲居的典型园林,主体建筑以外,尚有亭台、游廊点缀,庭院里植有苍松修竹,室外则有小巧灵秀的湖山在望。 在绮春园的南部还有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建筑群正觉寺。正觉寺是一座喇嘛庙,庙宇本身有独立对外的南门,它的后门则与绮春园内部相贯通。 此外,在圆明园福园门南,绮春园西墙外,还有一座名叫“澄怀园”的特殊花园,这是专为南书房和上书房词臣所设的寓所,俗称翰林花园,是南书房和上书房翰林的值庐,这是清廷对汉族官员的最高礼遇,后来的咸丰皇帝曾有诗道: 墙西柳密花繁处,雅集应知有翰林。 澄怀园实际上是圆明园的附属花园,它的护卫和管理都由圆明园管园大臣统一负责。 福海是圆明园三园中最大的水面,东西南北各宽600米,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加上周围的小水域共计约32万平方米。 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岸湾内,是圆明园中最为美丽的建筑。 方壶胜境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9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和30余座佛塔,建筑宏伟辉煌,是一处仙山琼阁般著名景观,主题阁楼实为一座寺庙建筑。 方壶胜境原是海神的祭祠,是我国园林中仅有的一座。它是面临福海东北的一个内湖,大小水面之间有一座可开启的吊桥作示意性的分隔,当桥开启,大的龙舟可由福海进入内湖,直达突出湖中的迎薰亭。 主体建筑是对称布置、前后三组的殿堂,上覆黄色琉璃瓦,倒影于水面上,犹如仙山的琼楼玉宇极为壮观。特别当人透过桥洞,远望福海中心的蓬岛瑶台时,更会产生漫游在仙境的观感。 整个建筑群的平、立面采用严格对称布局,由一个中轴线连着南北两个群组。南面的一组建筑修建在高大的汉白玉基座上,正殿为临湖二层楼宇,上层外檐悬挂铜镀金字匾“方壶胜境”,下层外檐悬挂“宜春殿”。 方壶胜境楼下设有宝座,四周摆放有大量古董,楼上为佛楼供有大小佛像1000多尊。方壶胜境前设有汉白玉护栏,东西各有游廊与临湖的3个亭子相连接。西边的亭子叫“凝祥亭”,东边的叫“集瑞亭”,此二亭屋顶形式与紫禁城角楼很相似。 在两亭之间湖面高台之上建有四方凉亭一座,外檐,悬挂乾隆御书“迎薰亭”铜镀金字匾额,此亭的名称和形制与南海瀛台的“迎薰亭”基本相同,亭内设有宝座,皇帝喜欢在此纳凉观景,四周立铜鹿、铜鹤各两对。 亭南设有台阶,平时可做码头,皇帝乘船由福海驶进方壶胜境景区就在此上岸。在迎薰亭北建有一座三孔石桥与北面的方壶胜境殿相连接,桥南北两端还各建有一座小型琉璃牌楼。 在方壶胜境殿后为六栋二层歇山楼阁,楼阁之间有游廊相连接围成一个封闭空间,整体建筑坐落在高出地面3米左右的平台上。 南部平台上摆有铜鹤、香炉和湖石。中间庭院内还种植有玉兰和苍松。游廊上部是露台,可自由穿行于两楼二层之间。 南面的楼阁叫“哕鸾殿”,殿的规模与形式与方壶胜境殿相同,哕鸾殿楼下设有宝座,此殿为皇帝寝宫,殿内设有床,哕鸾殿楼上为佛堂,供有大小佛像200多尊。 哕鸾殿后为琼华楼,“琼华楼”3个铜镀金字匾为乾隆御书,挂在楼外檐上。琼华楼比起前两座略小一些,楼内设有供帝后休息的床。楼上楼下均供奉有大小佛像及佛塔近千尊。 在琼华楼东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名叫“蕊珠宫”,小院建有正殿与东西配殿,正殿为三间南向,殿内设有暖阁,这里是帝后来方壶胜境游玩的主要寝宫。 另外,在琼华楼北湖北岸还有一组小院落,乾隆起名叫“天宇空明”。此景在乾隆初年就已经建成,后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添建。 前殿天宇空明坐北朝南,是此景区正殿,后殿叫“澄景堂”与前殿有游廊相连接,殿内原收藏有乾隆《重刻淳化阁帖》和《西洋楼铜版图》各一套。在天宇空明殿前临湖还修有四方亭一座,亭内挂乾隆御书“圆翠”。 在方壶胜境以西还建有一组十分有意境的景区三潭印月。三潭印月与西湖三潭印月同名,是圆明园仿建西湖十景之一。 “三潭印月”是由佛语而来,佛语:“宗门有三印,谓印空、印水、印泥”。此景建于乾隆初年,在方壶胜境西河池水竖立仿西湖三座砖塔,砖塔高2.4米。 在三塔西为青石叠成的二仙洞,洞口上有活水滴落形成两个小水帘洞,在三塔东建有跨河敞榭,敞榭挂乾隆御书“三潭印月”黑漆金字匾。傍晚皇帝可在敞榭内欣赏三潭印月的景观。在敞榭东建有单孔石拱桥,乾隆赐名“涌金桥”。 三潭印月虽与西湖三潭印月同名,但除水中三座灯塔外与西湖并没有太大相同之处,圆明园三潭印月显得更加小巧玲珑,此景北、西、南被土山围住,东为跨水敞榭,皇帝乘船从福海至此,湖面逐渐缩小,建筑从大至小,层层深入,令人流连忘返。 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四十景•方壶胜境•诗序》中描述方壶胜境时,写道: 海上三神山,舟到辄风引去,徒妄语耳。要知金银为宫阙,亦何异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远求?此方壶所为寓名也。东为蕊珠宫,西则三潭印月,净渌空明,又辟一胜境矣。 飞观图云镜水寒,拿空松柏与天参。高冈翔羽鸣应六,曲渚寒蟾印有三。拿匠营心非美事,齐人扼腕只虚谈。争如茅土仙人宅,十二金堂比不惭。 蓬岛瑶台是位于福海中的3个小岛,雍正时期名为“蓬莱洲”,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琼阁之状,象征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也是为了追求人间仙境,祈求长生不老的一厢愿望。 三岛位于福海中心,由两座木桥将三岛相连接,正中为大岛约45米见方,岛上正殿叫“蓬岛瑶台”,殿内设有宝座并设有床,这里是皇帝的寝宫,乾隆帝曾多次在此传膳和休息。殿内还收藏有《重刻淳化阁帖》和《西洋楼铜版图》各一套。 在蓬岛瑶台大岛的西北和东南还各有一个小岛,西北岛上建有太监值班房,皇帝每次来岛游览,御膳房、御茶房都设在这里。 东南岛上建有一座六方亭,岛上堆有大量山石,还立有很多御制刻石头,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都有御制诗描写蓬岛瑶台景区,这在圆明园甚至整个清代皇家园林中也是不多见的。 福海在清朝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竞渡,皇帝与皇太后分别在望瀛洲和蓬岛瑶台观赏龙舟竞渡,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曾特允许葡萄牙使臣观看了竞渡。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福海还是放河灯的地方,蓬岛瑶台码头就是帝后放河灯的主要地点。 在福海的东南角为接秀山房,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建筑形式与涵虚朗鉴很相似,都是沿岸布置,南北遥相呼应,使福海东岸景观显得十分和谐。 接秀山房主殿为西向三间大殿,檐下挂着雍正御笔的“接秀山房”匾。殿两端伸出游廊,将南面揽翠亭与北面的澄练楼完美的连接了起来,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感。 在接秀山房殿以南,原有一组独立的建筑名叫“观鱼跃”。在嘉庆时期被拆除进行改建,建成南向三卷五间大殿。嘉庆曾御书“观澜堂”挂在大殿檐下,新建成的观澜堂与九州清晏的慎德堂很相似,是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筑。 观澜堂装饰的十分华丽,整个宫殿房梁、柱子、门窗和室内家具都采用了珍贵的紫檀木,上面镶嵌了金、银,以及珍珠和翡翠等珍贵宝石。 堂东为佛堂,西设有宝座床可供皇帝休息,嘉庆、道光好咸丰三位皇帝都喜欢居住在这里,并留有大量描写观澜堂的诗句。 接秀山房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上面都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都镂刻着山水、楼阁、人物、花木和虫鸟等。 这种装饰,从设计到刻技都由明末杭州的一个周姓工匠所创始,故称周制,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平湖秋月位于福海北岸,是圆明园内的西湖十景之一,占地面积为20000平方米。平湖秋月的正殿为三间大殿,檐下悬挂雍正御书的“平湖秋月”匾。 盛时逢年过节,这里都会悬挂两对五福骈臻灯和四对六方绢画。殿内收贮一柄棕竹边文竹股心铜轴两面黑底平湖秋月应景字画扇,一面为词臣曹文植字,一面为画师李秉德画。 正殿北建有敞厅三间,外檐挂乾隆御笔的“花屿兰皋”匾,西北角有游廊与流水音亭相连接,殿前有临水敞厅三间,临水敞厅紧临水面,大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境,坐在敞厅内可欣赏福海西岸与东岸的美丽景色,也是去暑纳凉的好地方。 在平湖秋月殿东面有一座吊桥,福海的大型游船都是从这里进入北面的大船坞停靠的。 桥的东端高台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攒尖顶木亭,亭外悬挂乾隆御笔“两峰插云”的匾,与杭州西湖“两峰插云”同名,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 每到九九重阳节,这里都是帝后的登高之处。 曲院风荷殿地处福海与九州之间,是一个过渡的景点,也是圆明园中仿建西湖十景规模最大的一处。在曲院风荷殿西建有一座两层小楼,楼内供有佛像,乾隆赐名为“洛伽胜境”,是照浙江定海的普陀山仿建的。 洛伽胜境居曲院风荷殿西,为二层三间,外檐悬乾隆御书“洛伽胜境”匾。嘉庆皇帝曾4次题咏《落迦胜境》。洛伽又称普陀落迦,南海落迦实即东海普陀,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曲院风荷殿前有一座桥亭,因桥内铺棕,所以俗称“棕亭桥”。其实,过棕亭桥就是一个人工挖掘的大荷花湖,湖面南北长240米,东西宽80米,中央是一座九孔石桥。 九孔石桥又称金鳌玉蝀桥,九孔桥南北河池中,荷花特盛,红衣印波,长虹摇影,是圆明三园最长的一座石券桥。 石桥的东西各立有牌楼一座,西边牌楼题匾“金鳌”,东边牌楼题匾“玉蝀,所以此桥又称“金鳌玉蝀桥”,此桥也是圆明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在桥东还建有一座上圆下方四方重檐亭,乾隆御书“饮练长虹”匾就挂在亭中。 在湖南岸建有船坞一座,船坞停靠着供帝后游览福海的大小船只,是圆明园内较大的几处船坞之一。 曲院风荷以观荷为主题。“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濒临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不饮亦醉。 关于奚姓辈分排名? 浦东召稼楼是姓奚的聚居的地方,他们称呼住处为宅或堂,它的取名方法,大致是按住处的地理方位称呼的有东南宅、西南宅,按住处的正厅中央挂的横额来称呼的有人瑞堂、纯佑堂、资训堂、礼耕堂,根据房主人给住处题的雅名来称呼的有梅园(平寿堂)、绿野(恭寿堂),另有两处:一处是东南宅分出的(宁俭堂?),户主是盲人,叫荪伯;另一处户主是奚世余(可能是谐音)字翰波,以上已有十所住处,在乡下蒋家桥附近还有老奚家宅和小奚家宅。在小小的地盘上,居住着这么多姓奚的,因此是当之无愧的望族。清光绪《南汇县志》:“跨王家浜为市,商店六七十家,居民约百余户,水道四通,航行方便。奚氏列第相望,书香不断,称望族焉。” 奚家祠堂在召稼楼西、西经刚庙东、王家浜北岸,在祠堂西侧跨王家浜的石桥叫祠堂桥。从杜家行方向东来的船只过了谈家港桥,再过祠堂桥便认为进入召稼楼境内了。奚家祠堂在过去是有活动的,其主要内容是祭祖宗、修家谱,在1949年前,声播在家中看到奚氏代代相传的世系表(只列出男性的名字),遗憾的是没有重视它保管下来。这张表估计是西南宅的奚挺筠(世字辈)构制的,对历史知道比较多的是他的孙子家泽(字沛然),可惜他已过世,不知他的亲属是否还保留这张表?奚氏家谱被谁保留了下来?作为奚氏后代,企盼他们的出现。 奚家在召稼楼采用排字辈分长幼,各人的辈份含在自己的名字中。字辈的顺序见于挂在祠堂里的一副对联:“世绍家声、敦仁树德、学承祖志、崇本培基”十六个字。在声字辈中年龄最大的是声锵(女)字佩鸣,年龄最大的男性是声振(1928年生),在敦字辈中年龄最大的是敦复(女 1948年生),年龄最大的男性是敦源(1952年生),寓意源源不断,子孙满堂,随着形势的变化,敦源上学时改名志刚。 我家世居人瑞堂内,人瑞堂有三进,正屋四十五间(侧厅、厢房、羽屋均未计在内)。 人瑞堂的第一代主人是谁?据声振和我知道的应该是宝轮公或素卿公,他俩谁是父谁是子,我们无法查考,为子的可能是人瑞堂的第一代主人,他是我们的高祖父。 高祖父是南汇县显要人物,人瑞堂正墙门间(第一进居中的一间)里,陈列回避、肃静等硬牌。南汇县新任县官都要来拜访的。清朝七品以上官员,因退休或病退或守孝等原因还乡,可带仪仗回家。我家祖先谁当过七品以上官员?我们企待家谱来揭底! 高祖父有三个儿子,分家时老大世荣(我的曾祖父)住人瑞堂东半部份,老二住人瑞堂西半部份,老三出宅,住原人瑞堂粮库地基上新造的资训堂(资训堂称新人瑞,原来的称老人瑞),可见高祖父实力雄厚。高祖父有良田八千亩,在各地开有典当八爿,在上海开振源钱庄,是独资经营的无限责任公司性质。由于三儿子用亏了十万两银子,造成钱庄倒闭,债主纷纷到召稼楼讨债,只能卖去周浦、新场、大团等镇上七爿典当,碍于面子本镇的一爿小典当仁裕没有卖,还卖掉大批良田,凑上大部份动产如现金、首饰、古玩、字画等,才还清欠债。此后分家,大房世荣(曾祖父)分得良田一千亩。 世荣(1864年生)字子欣、号云东,原配秦氏,上海豫园为秦家祠堂,老家在陈家行,墓前有石人(翁仲)石马,这在浦东是少有的。 曾祖父乐善好施,川沙的亲戚黄炎培(1878年生),幼年家境不太富裕,曾祖父把他带在身边培养,就读于人瑞堂奚家私塾,直到他认为学业有成,便叫他参加乡试,果然一试便中秀才。他后来考中了翰林,二十世纪20年代初率先提出开发浦东。解放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 曾祖父的书法、篆刻和国画是很有水平的,1893年他30岁时编辑自刻印《退颖盦印存》一册,1914年他51岁时,编印自刻印《铸古盦印存》六册,内中有几枚印章仍保存我处。他喜欢古董,曾因得一古董为自己起了一个号寿郙,刻了一个相应的图章,这图章现在还被我收藏着,这件古董传给了他的长子。晚清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称“奚姓文人三绝如,吉金山水子欣书。更看燕子诗词妙,无愧囊中锦绣储。”后二奚指的是同出召稼楼,同时期,并“浦左首富”之家的奚世荣和奚囊(奚燕子1876-1940)。 曾祖父原配生四男二女,续弦姚氏生一男二女,二子早逝未成家,只列四房。长子曾考中秀才,分家时出宅,卖礼耕堂第五进的东半部份,次子绍典字汉铭住人瑞堂第三进的东半部份,称东二房,老三与老四分别住人瑞堂的第二与第一进的东半部份。 《上海通志》副总纂、《上海县志》王孝俭主编说:“召稼楼完全可以扛起‘浦东文化’的大旗”。开发浦东是国家的重大决策,开发当然包含文化的开发,上海市闵行区决定将召稼楼作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规划建设。这使我们兴奋不已、感激万分!历史文化当然包含家谱这类记事史料。我是召稼楼奚姓的子孙,虽然我现居江苏盐城,我在召稼楼还有房产,我心还是在召稼楼的。我在这里已有树字辈的重孙,我必须告诉他们我们的祖先在哪里,因此恳切盼望奚氏家谱的出现,手中存有这家谱的各位人士,请你满足我们的期望吧!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