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配饰特点?
侗族配饰可以说是侗族盛装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侗族,有专门的加工银饰品的人,被称为银匠,银饰要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五道工序,特点是由男工匠们纯手工制作完成。
侗族妇女习惯在盛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佩戴上自己喜欢的各种银饰。
插着各种银簪、银钗,颈项穿戴护胸银板,板上套戴四五个由小到大银项钏,还有吊胸兜和围裙的银链。
手戴银质护手筒,外戴各自银质手镯,有的多达10多对,从手腕处叠到上胳膊。手指戴有银戒子。有的全身银饰重达5~10千克!婴孩头戴罗汉帽,前沿缀有十八罗汉,下沿缀有十八朵梅花,额头正中为狮头,两旁有圆圈。脑后吊有7~9根短链,末端吊有铃铛、葫芦、方印、鹰爪和仙桃。孩童走路、摇头,银铃叮当作响。
侗族中的银饰品含银量仅仅只有50%,所以并不是纯度很高的银。但是其本地特有的银饰文化却又为这看似平常的银饰品增添了几分色彩。
中国最大的玉石市场在哪?
广东信宜南玉属于蛇纹石质玉石,碧绿如翠,晶莹如冰,玉质柔润,石纹雅致,有黄绿、青绿、黑色等多种颜色。以淡绿为主,兼有黄、白、褐等色,质地较细腻,具油腻或蜡色状光泽,半透明。据《信宜县志》记载,清咸丰6年(1856年)6月,信宜大水,德亮围(今金垌镇泗流村)石山崩塌,冲出玉石,青绿色,光泽柔润,质地细腻坚硬。当地农民便用人工开采,并开始用手工磨制手镯、香炉等工艺品。到1970年,信宜县组织劳力大量开采,在县城办起玉雕工艺厂,采用机械进行加工手镯、戒指、玉坠、茶具、仙桃、帆船等产品。1982年后随着玉雕工艺品出口及内销量不断增大,南玉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南玉开采加工鼎盛时期,信宜玉器加工厂达500多家,玉器销售个体企业1000多个,玉器品种数千个,年加工销售产值达5亿多元,玉器工艺品进军欧美、加拿大、东南亚及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宜玉雕工艺品有花卉、人物、兽口、雀鸟、宝塔、多层玉球、首饰、盆景、玉碗、茶具、酒具、王杯、餐具、杂件、文具、宝石景泰蓝等17大类、22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玉塔、玉石盆景、玉碗、玉石景泰蓝等产品蜚声中外。
是仙桃木。
仙桃木,桃木是我国一种稀有植物,长年生长在灵气的峨眉山上,传说是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在潘桃园吃下的仙桃核落到了峨眉山上,后来当地信众把它后来当地信众把它制成饰品配带在自己身上,能避邪消灾、逢凶化吉,堪称稀世之宝物。